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基层党建

兰坪烟川村:“开秧门”忙插秧 奏响勤劳致富歌

2019-05-13 17:52:21 浏览:{{ hits }} 来源:兰坪县委组织部 语音阅读正文

  烟川梯田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5月10日,立夏刚过,在澜沧江畔兰坪县中排乡烟川村,一个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春耕仪式——“开秧门”活动正精彩举行。

  开秧门啰!

  随着鞭炮鸣响,村里高龄老人一声“开秧门啰”,烟川村开秧门活动在流传千年的吉利调中开始,大家开始架牛犁地,边犁边唱犁地调,悠长的犁地调中透着大家对新的一年丰收的期望,一旁将要插秧的妇女们正麻利而娴熟的在秧田里忙于拔秧苗,下田插上第一把秧前,村里的老人通过吹撒拉、算气益、倒气益、吹口弦、破气益、唱气益等民族传承文化展演期盼风调雨顺,金秋丰收。

  这里是兰坪县的一个稻谷主产区,当地村民通过选择风和日丽、没有“土瘟”的日子举行“开秧门”活动,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稻田金黄饱满,也标志着一年最忙最赋有希望的插秧时节正式拉开序幕。

  拔秧苗

  民族文化底蕴浓厚。曾经登上央视舞台的兰坪拉玛民歌开益,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悠远绵长的民歌就是来自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每到开心的时候,他们都会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烟川村位于兰坪县西北角中排乡南部,三江并流澜沧江西岸碧罗雪山支脉下,是兰坪县境内拉玛古寨之一。烟川是兰坪稻谷主要产地之一,水田产量居县境内各自然村之首,米质优良,特别是烟川香米闻名省内外各地。据历史记载,烟川从清代建制年间是丽江二十七里半江西里辖区之一,烟川村开秧门从清代建制时期执政人和秋制定而起,烟川拉玛古语:“达靠主恒安里决,高直安哩嗡”音译,意思是“大沟涧槽我也修架、义工我也要喊来帮忙我种”,从那以后,每年栽秧都由官家开秧门,然后其他富户才能动工。

  唱“开益”

  这个制度每年由当年的执政人开秧门,每年开秧时间一到就号召农户出义工。到来年的春节必须请义工们吃一餐饭,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以后,一九九六年,在村党组织的牵头下,烟川村老年协会成立,重温了这个传统习俗开秧门,随着历史与文化的演变,“开秧门”拉玛文化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拉玛文化开秧门也得以传承下去。

  开秧门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春耕仪式,全村的第一株秧苗是由村里一名德贤兼备的妇女插上,预示秧苗在大地母亲的孕育下滋养生息,越长越好。

  干群心连心,共插“幸福秧”。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排乡烟川村驻村扶贫干部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村党员佩戴党徽亮身份,积极发挥模范作用,干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努力奋斗。

  弯弯梯田里,耕牛犁田,拔秧插秧,到处都是农民们忙碌劳作的身影和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春耕画卷尽收眼底。

  在水田中,身着民族服饰的拉玛群众正挥汗如雨,挽起裤腿、弯着腰、一手一把熟练插下秧苗,中排乡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也跟着群众一起下地插秧,热火朝天地与群众一起撸袖插秧,在刚被犁耙过的水田里奏出一曲动人的旋律,不一会工夫,水田里一行行整齐的秧苗便迎风招展。形成了一道道风景线。

  新时代新农民新气象,群众内生动力十足。

  一排排身着拉玛民族服饰的女同胞们边插秧边歌颂,一曲曲歌硕幸福生活的拉玛“开益”在秧田间奏响着。同时,秧民们在田间玩起了泥巴战,既以“闹田”充分展现出开秧之乐,又以“闹田”解除生产疲劳、娱乐身心,整片梯田沉浸在一派融洽、幸福、祥和、勤奋之中,拉玛群众用智慧和勤劳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生动画卷。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烟川村的第一批秧苗,在“开秧门”活动中插好了,绿油油的秧苗带着期待插满了梯田。像烟川村的拉玛群众一样,兰坪县澜沧江畔的居民们,世世代代均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播种、插秧、孕育着希望和幸福。通过广大群众的辛勤耕作,兰坪县“烟川红米”“风塔红米”“沧江红米”等农特产品在“党建+电商+扶贫”模式的推行下销往省内外,鼓起了澜沧江畔村民的腰包,激发了群众苦干实干加油干的内生动力,点燃扶贫新引擎。

  插秧苗

  拉玛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下田拔秧插秧结束后,秧民们还进行了文艺演出,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展示和演绎传统文化。一个个群众自编自演,用心用情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视觉冲击力的文艺演出,一下子把大家带入了农忙时光。

  拉玛文艺活动

  好日子还在后头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开秧门仪式虽已经结束,但真正的春耕才刚拉开序幕。村民们期待着秋天的时候能够收获一片金黄。同时也坚信,随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全力推进,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苦干实干加油干,烟川百姓今天的幸福只是第一步,好日子将还在后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