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三年,泸水市称杆乡自把村原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张丽权始终带着对农民难以割舍的情怀,沉下身子,把心融入山村,把汗水洒在扶贫路上。建党百年之际,他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8年3月张丽权怀着一腔热情来到自把村,但村里高达60.15%贫困发生率犹如一盆冷水迎头泼来。怎样激发老乡们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如期脱贫?张丽权感到压力山大。他把心里的烦恼倾诉给了父亲,父亲告诉他农村工作跟单位工作不一样,不能急,找准合适的工作方法,慢慢来。
父亲的点拨让张丽权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老乡们的“冷板凳”坐热。从此张丽权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村里,老乡们的院坝、火塘边、田间地头都成了他办公室。向老党员、退休干部、致富能手征求建议和意见,倾听贫困群众的诉求,一次次推心置腹地交谈不仅感动了老乡,也让张丽权摸清吃透村里的情况,他对带领老乡们脱贫摘帽充满了信心。“党组织就是堡垒,党员就是旗帜”。张丽权说,刚到自把村不久他就发现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堡垒和旗帜的作用。
张丽权意识到要想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于是,上任开始他就紧紧围绕市委开展的“双包保”工作责任制和“抓组强村”乡村治理工作方式,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凝聚发展合力,认真履行党建指导员的职责。每月11日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日,主动上党课,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规范开好“三会一课”,要求每个党员研读政策增素质,带领群众学政策,主动用政策为群众服务,为全村发展服务。
为了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张丽权带着村两委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政策宣传和评选“光荣之家”“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活动,深入推进以“孝、贤、洁、序”为重点内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采用“三讲三评”的民主测评方式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组织群众按照实际需求重新修订和通过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村规民约等,确立民主决策,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并加强群众对村党支部工作的监督,要求村务工作事事要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让群众明白、使干部清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张丽权一直认为“干部引导做,党员带头做,群众跟着做”是开展各项工作最好的办法。他积极和村“两委”班子讨论,探索出以“村党总支+村级扶贫专业合作社+能人带动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依托党建平台通过发展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建档立卡户,流转整合盘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闲置土地,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给特殊农户安排务工岗位,确保每户农户至少有一项产业覆盖和增收项目。

村里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的人居环境一直是张丽权头疼的事,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人居环境大整治,他召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认真讨论研究,把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纳入村规民约。他们不仅把制度写在纸上,还落实在行动上,通过现场“比一比”“晒一晒”等方式,开展“最美庭院”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做得好的当众表扬、颁发奖品,请村民分享经验。几轮下来,村民都在暗中比较、较劲,群众从原来“天天让我们扫地,我们吃什么”的抵触情绪,到现在“家庭内务就是咱老百姓的第二张脸”的自觉行动,自把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三年的驻村生活,看到村里广大群众精神焕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张丽权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幸福的起点!很庆幸,我能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代让我的生命更有了意义!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自把村的明天会更美好!”张丽权说。2021年6月,张丽权结束驻村工作回单位上班,在泸水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从“田间地头的落实工作”到“以文参政、以文辅政”的转变,他将努力转变角色、继续加强学习,以推进党支部建设为抓手,以更严更实的工作作风高质量开展好各项工作,为我市全面建成“六新泸水”尽己所能。